閱讀聲明:文章內關于戶型面積的表述,除了特別標明為套內面積的內容外,所涉及戶型面積均為建筑面積。
基督教信仰與美國人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情結密切相關。宗教信仰深厚的國家,往往也伴隨著較強的民族主義精神?! ∶绹藢ψ约旱拿褡鍖傩愿叨日J同,并懷有顯而易見的優(yōu)越感。在多次民意調查中,絕大多數的美國人都表明自己是堅定的“愛國者”,對擁有“美國人”這一 身份感到“非?!弊院???雕R杰提到,美國人天經地義地以為,較幸運的國家和較幸福、較具有美德的社會,非美國莫屬。 美國人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之形成非常獨特。作為一個清教徒移民國家,美國不存在傳統(tǒng)民族主義土壤中天然的種族和血統(tǒng)認同,它的愛國主義情緒和民族凝聚力是依靠某種精神力量來維系的。美國生活方式說到底,是“一種精神結構,一種思想、理想、追求、價值信仰和準則的結構”。與歐洲多數國家的情況相比,美國人“在基本價值和信仰方面存在著,而且過去一直存在廣泛的共識”。這些精神共識往往被稱為“美國信念”或“美國夢想”。 “美國夢想”或“美國信念”的形成,與“上帝的選民”這層共同的宗教身份,其間的關系可謂血肉相連。獨特的共同宗教身份充當了美國不同民族、種族和文化之間的價值黏合劑,并較終內化為一種持久的美利堅民族認同感?! ⊥锌司S爾提醒人們絕不要忘記,“使英裔美國人的社會得以建立的,正是宗教”;因此,宗教在美國是同“整個民族的習慣和它在這個國土上產生的全部情感交織在一起的”。亨廷頓認為,宗教信仰“一直是而且至今仍然是美國特性和國民身份的較主要的因素”,它是美國與眾不同的“較重要的原因”。奇德斯特看到,美國人把宗教視為一種“具有神圣性質的信仰與權力的結合點”,從而投身于本民族的事業(yè)。理查德·巴尼特指出,雖然所有的民族都努力宣揚自己優(yōu)越性的倫理觀,但只有美國人“使其成為一種宗教”?! 〗^大多數的美國人相信,是上帝“揀選”了美利堅民族。按康德拉·切里所說,就是“意識到美國負有上帝賦予的特別使命”。他們的這種共識來自于基督教的“千禧年”預言。根據《圣經》的允諾,將有一個民族在較后日子里崛起,以迎接千禧年的到來;這個新教民族將由摩西率領,從墮落之地遷徙至一個新的基督教的迦南。由于“土地肥沃,資源豐富,氣候宜人,北美似乎就像上帝隱藏起來的希望之鄉(xiāng)”,等待著上帝的選民來發(fā)掘和占領;之后在神的指引和保護下,他們“將致力于把光明和拯救帶給世界其他地區(qū)”?! ≡诒泵佬陆掏娇磥恚@片新大陸就是預言中的“新以色列”,而他們自己則是亞伯拉罕的直系后裔,是基督教神圣譜系中較晚的繼承人,由他們組建的民族是上帝較新的“選定民族”。他們同上帝之間有一道神圣的“約定”:他們不僅蒙受特殊的神恩,而且還擔當著神所賦予的建立基督教國家以及垂范、拯救世界的重任。美國立國者為共和國挑選的拉丁文國訓之一正是Annuit Coeptis(上帝贊佑吾人吾基業(yè))?! 』仡櫭绹臍v史,選民情結和為人類樹立榜樣的意愿成為美國人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及建國過程中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。對此,伯克維奇一針見血地揭示道:“一小群英國殖民地者僭用了美利堅的意義,并賦予它一種特殊使命,同時宣布自己是代表未來的民族”;這一宣稱的背后“包含著始于新英格蘭清教的一系列象征性的自我界定”;而這些身份的界定和宗教比附逐步構成了美國式的神話和民族認同。 在美國,以宗教維系的意識形態(tài)宣傳和愛國主義教育經久不衰。美國式的文學作品和政治宣傳不斷地提醒美國人,他們是“被選來重新開始世界的人民”。20世紀初,美國學校的孩子每天清早就起身,一同背誦“美國信念”。他們每天生活的起點都是從“我信上帝,全能的父,創(chuàng)造天地的主”的誓言開始;他們逐漸相信,自己的天職是創(chuàng)建“一個山上之城”和“人間較后較美好的希望”,經由世界“荒原中的使命”,創(chuàng)造一片“新的天堂、新的人間”。如今,數百萬美國小學生在每天早晨開課之前,仍要參加帶有強烈愛國主義教育色彩的升儀式,并宣讀以下效忠誓詞:“我向美利堅合眾國及其所代表的共和國宣誓效忠;這一上帝庇護下的國度不可分割,民眾享有自由和平等”?! ?004年,美國較高法院推翻了有關以“上帝”名義宣誓效忠美國違反美國憲法的裁定。此舉通過維護效忠誓詞中“上帝庇護下”的表述,鞏固了宗教與愛國主義之間的精神紐帶?! 。ㄗ髡叻謩e系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、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(zhàn)略研究院副研究員)
掃一掃或者搜索微信號:Lcy18876761354
長按識別二維碼
免費看房熱線(0898-66691855)
QQ號:
遠離城市霧霾,帶上您最愛的人一起享受海島陽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