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聲明:文章內(nèi)關(guān)于戶型面積的表述,除了特別標明為套內(nèi)面積的內(nèi)容外,所涉及戶型面積均為建筑面積。
賬本故事
11個普通家庭的“經(jīng)濟史”
賬本是一個家庭經(jīng)濟生活的存根:有柴米油鹽,有吃喝玩樂,有購房看病,有子女教育,有父母養(yǎng)老……
賬本是一個時代經(jīng)濟發(fā)展的注腳:有房市調(diào)控,有CPI高漲,有收入分配改革,有寬松貨幣政策……
中國經(jīng)濟的每一次風云變幻,在每一個家庭賬本上,幾乎都能找到具體而微的喜怒哀樂。
養(yǎng)老金的別樣“縮水”
《中國經(jīng)濟周刊》記者 李鳳桃
艾學用
70歲,湖北天門退休職工。記賬55年。
艾學用今年70歲了。艾學用的父親是一名會計,受父親影響,1956年,15歲的艾學用就開始把生活收支的點點滴滴計入賬本,至今已經(jīng)堅持了55年。
1961年,艾學用走上了教師崗位,成為一名中學老師。較初,他只是一個實習教師,每個月只有29塊錢的工資,轉(zhuǎn)正后漲到了33塊。此后15年,艾學用的工資只漲了1塊錢。
據(jù)艾學用介紹,當時,農(nóng)村還是靠掙“工分”來分糧食和酬勞。在天門市農(nóng)村,一個“工分”四角錢,而一般來講,一個普通老百姓一年就三四百個“工”,整日勞作的話,一年的收入才160元。
在那個年代,艾學用日常生活基本上沒有什么大的開支,每個月主要的開銷就是給學校食堂交上幾塊錢的伙食費,到年底還能攢下100多塊錢。
1962年,艾學用結(jié)婚,總共花了100多塊,其中的一筆開銷,是和老婆一人做了一套新衣服。擺酒席宴請則是小錢,因為當時的米面油非常便宜,艾學用記得,當時的米才9分錢一斤,魚兩三毛一斤,雞蛋2分錢一個,而且在農(nóng)村分的還有糧食,所以整個結(jié)婚酒宴辦下來就沒用多少錢了。
1989年,艾學用調(diào)到了《天門日報》,一干就是11年。在報社,艾學用做到主任記者級別,1995年10月,他的工資已經(jīng)漲到了645元。這在當時,可以稱得上中產(chǎn)的收入水平了。
雖然當時的柴米油鹽價格相對于10年前已經(jīng)翻了幾倍了,比如,大米已經(jīng)從原來的一兩毛一斤漲到8毛一斤了。但是,對于艾學用來說,這些都在完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(nèi)。艾學用笑著說,也就是普通家庭,不過日子比以前更好過了。
艾學用有三個孩子,兩個女兒、一個兒子。上個世紀90年代時,三個孩子先后結(jié)婚,為了體現(xiàn)公平,艾學用統(tǒng)一了支出標準——2萬元。而這兩萬元的花費中,家電占了大頭。據(jù)其介紹,當時,1300元一臺的小彩電是“開后門”購到的,電冰箱需要兩三千元,沙發(fā)也要幾千元,而柜子、箱子等木家具則是自己找人做的,當時日常吃穿用的開銷也有增長,總共算起來就是這個數(shù)了。艾學用說,當時好在不需要擔心房子,要是現(xiàn)在,光房子這一項就難支撐了。
2001年,艾學用退休了,以“副高”級別算,每個月可以拿1200塊錢的退休金。相對于10年前的“中產(chǎn)”的生活,如今的艾學用成了真正的工薪。當然,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。老艾對記者說:“我的是高端職稱,中級職稱才只有幾百塊呢!”
從2001年到2007年,艾學用的退休金一直保持1200元的水平,而與此同時,物價的增長正不知不覺地讓這點退休金顯得越來越少。根據(jù)艾學用的賬本,2005年,大米已經(jīng)漲到了1.6元一斤,在過去五年內(nèi)增長了77%;5公斤一桶的食用油從2001年的40元漲到了50元,增長達25%。對于退休后的艾學用來講,除了吃、穿等基本生活開支,其他的就盡量避免了。
2008年,艾學用的退休金漲了,從原來的1200元提到了1400元。2010年,艾學用每月的養(yǎng)老金提到了2300元。而與此同時,物價的增速在艾學用看來則是驚人的。2010年10月,食用油價格已經(jīng)翻倍,漲到了80元每桶,有的甚至達90多塊,而同等的大米已經(jīng)漲到了2.3元每斤,肉則漲到了十五六元一斤。艾學用說,養(yǎng)老金跟不上物價上漲的步伐,錢越來越不值錢了。“它漲我就不購唄,我就購點吃的,所以物價雖然對我的生活有影響,但也能過?!?艾學用樂呵呵地說。
艾學用自寫春聯(lián)表變遷
1975年(艾學用的妻子全年掙工分483.77個,每個工價0.474元,收支相抵當年超支36.76元。)
多年未進一分錢;今夕又是超支戶。橫批:何時為止。
1984年(實行聯(lián)產(chǎn)承包責任制后,艾學用家有責任田3畝,承包產(chǎn)量達3820斤,承包任務(wù)1300斤,加上家庭副業(yè)收入600元,購了一頭牛。)
三中全會指航向;一號文件開富路。橫批:大有希望。
80后的時尚記賬本
《中國經(jīng)濟周刊》記者 侯雋
劉先生
29歲,重慶某企業(yè)員工。記賬4年。
不像“蝸居”夫婦那么寒酸,更不會像斷言明天大盤會漲多少點的大師那么玄乎,雖然依舊是月薪幾千元的工薪族,但是絕不滿足于吃好喝好,還要住好生活好!
80后的劉先生夫婦根據(jù)自己的學業(yè)專長,用時尚電子賬本幫助自己理財,小夫妻生活得有滋有味。
劉先生上大學時就喜歡研究程序,是個電腦小達人,畢業(yè)后又在網(wǎng)站從事網(wǎng)絡(luò)建設(shè)工作。剛畢業(yè)那幾年,他像大多數(shù)人一樣活得頗為瀟灑,左手進右手出,開開心心當一個月光族。但是隨著80后開始慢慢步入主流,到了要結(jié)婚生子之際,劉先生意識到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,“我沒辦法開源,只能從節(jié)流著手了。傳統(tǒng)的手工記賬真是麻煩又沒法保留,而且我又不專業(yè),不曉得怎么記,自己曾經(jīng)嘗試過,要么經(jīng)常搞忘,要么就不知道本子哪里去了,干脆花幾時辰給自己寫個程序得了?!币豢顚iT為自己設(shè)計的電子記賬本就這樣應(yīng)運而生。
讓他頗為得意的是,自己寫的這個程序比開心網(wǎng)的電子程序記賬還要早,“我是2007年底就寫好了,因為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打算購房,必須要心中有數(shù)?!币虼嗽谒碾娔X上,這款程序把每天的收入、支出列得清清楚楚。較有意思的是劉先生還隨時改進,比如用了信用卡之后增加了刷卡記錄,每個月都有總收入和總支出的匯總,每一類分得清清楚楚,比如交通或人情開銷每月的支出是多少,還有每項占總支出的百分比等。“有了電子賬本后,我都不用去銀行了,打開一看就知道自己還有多少存款,每月的開支明細,馬上就能分析出來,還保證了自己的隱私。其實每天就是花幾時辰而已,現(xiàn)在養(yǎng)成了習慣,要是不記賬,我都不知道我一個月都干嗎了!”劉先生開玩笑說。
如果說這個電子賬本里有什么有意思的事,那么劉先生脫口而出的一定會是“房子”!
面對著一路飆升的重慶房價,劉先生還是在2009年購了房,“真是個正確的決定,我是5700元/平方米購的60平方米的房子,才一年多,看著它漲到8000元/平方米。”劉先生在房子的投入上,從頭付開始,月供、裝修,都是自己的錢,幾年的積蓄沒多久就花完了,而且較后幾個月預算超支,只能用工資補超支部分,所以很難,壓力也很大。
“我開始分析自己的賬目,其中還房貸占30%,剩余的70%是裝修,剛開始我覺得自己可以很輕松,能夠安排好花在房子上的錢,但慢慢發(fā)現(xiàn)越來越緊迫。身邊的朋友很多也是同樣的情況,他們的解決辦法基本上都是找父母借錢,甚至從購房開始就借,裝修更是如此,如果沒有父母支持,一旦購了房,要么很痛苦,要么就不敢裝修,只有讓房子空著。我們都開玩笑說自己弄出了爛尾房。”劉先生感慨地說。
于是他開始重新調(diào)整收入支出,雖然從裝修到購置家具,再到每月還房貸,都是一筆不小的數(shù)目,但是劉先生盡量不去向家里借錢。他除了固定的房貸以外,將每月收入的30%預留下來購家具,不要求一步到位,慢慢置備。妻子的收入則用在了日常開支,購菜,油鹽醬醋,購衣服之類。
“我寧愿被稱為‘賬客族’,也不當啃老族,盡管父母了解我們的處境,但是我們不打算再問父母要錢了。根據(jù)自己設(shè)計的程序,比如超市牛奶的價格,很容易選出物美價廉的,不僅在房子開銷上得以緩解,而且自己也活得開心實在?!爆F(xiàn)在,劉先生一家順利完成了裝修,住在重慶市區(qū)的溫馨新房里,開始進行下一項理財規(guī)劃——購車。
“奴一代”的囤生活
《中國經(jīng)濟周刊》實習記者 李妍
邵菲
70后,北京事業(yè)單位職工。記賬6年。
邵菲生于七零末,她和丈夫都在事業(yè)單位工作,收入穩(wěn)定,但也算不上寬裕。2005年,她和丈夫購了房。從此,邵菲學會了“囤”、學會了“換”,她也向往著能偶爾享受一下“ ”的生活。邵菲說:“我是一個典型的工薪家庭主婦?!?
在邵菲的賬本上,詳細記錄了從2005年到2010年的所有花銷,每到月末年底,邵菲還會算個總賬,以此來更好地規(guī)劃生活。
應(yīng)對通脹——我“囤”
商場里的打折專柜、超市里的特價區(qū)總是對邵菲有著致命的吸引力。邵菲說,“囤”是一種智慧,也是一種樂趣。
“比如我身上這件羽絨服,我去年趕著過季時購的,才500多,今年少說也要上千。”邵菲說,自己和丈夫都不是“潮人”,所以沒必要購“惡貴”的新款,購些前兩年的老款,或者趕著過季時購折扣商品、反季節(jié)時購特價商品都是節(jié)約家庭開銷的好辦法。
不僅“囤”大件兒,小件兒也要“囤”。在邵菲的賬本上,大量購購特價的衛(wèi)生紙、洗浴用品、襪子手套也很常見?!耙惶嵝l(wèi)生紙?zhí)貎r時能便宜三四塊錢,我就購上十提,‘囤’著慢慢用。”
讓邵菲感觸較深的是餐飲消費。每天早上,她都要在城隍廟吃早餐。今年1月,新的價目表悄然上臺,一根油條從1元漲到了2元,一個雞蛋從1元漲到了1.5元,小籠包從4元漲到了5元……單位里的午餐也在一年間漲了一倍,分量也自動“瘦身”了。邵菲說,五年間,工資漲幅不到20%,餐飲消費的漲幅已經(jīng)翻了三倍。
緊跟政策——我“換”
2005年,邵菲和丈夫為了購房幾乎花光了所有的積蓄,所以,電視、電腦等必備家電都購了較便宜的??墒?,落伍的外形、有限的性能顯然不能讓這對年輕夫婦滿意。
2007年,邵菲憑借北京戶口參加了家電以舊換新活動,“大腦袋電視”被回收,邵菲夫婦出了4900元,購了32英寸的夏普液晶電視;“雜牌臺式電腦”也被5000元的聯(lián)想筆記本取代?!奥龘Q唄,現(xiàn)在有點積蓄就購些新產(chǎn)品,生活還是需要品質(zhì)的嘛!”
在邵菲的賬單上,較劃算的當屬房子和裝修的花費。2005年,邵菲購購了位于東南五環(huán)共83平米的房子,每平米4280元,現(xiàn)在這里的二手房每平米都在1.5萬元以上,仔細算來,五年間房子增值了88萬元!“我們當年是簡裝,一共花了6萬元
掃一掃或者搜索微信號:Lcy18876761354
長按識別二維碼
免費看房熱線(0898-66691855)
QQ號:
遠離城市霧霾,帶上您最愛的人一起享受海島陽光!